当前位置: 首页

教师论文与著作

教师论文与著作 IV(Shang - Szu)  
作者:  发表时间:2016-08-03  阅读次数:

尚祥华

1. *专业词汇对共同语德语影响. 德国.《Muttersprache》1983年1—2期

2. 伟人与大国(参译).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89

3. 留德学生对国内德语教学的反映及改进意见. 《同济教育研究》1993年3期

4. 科技德语语篇中动词的信息值. 《同济大学学报》1993年4期

5. 科技德语阅读手册.(参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6. 大学德语简明教程(第二外语用).(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7. *1999 德语作为外语的教学法.“东亚地区德语作为第二外语教学研讨会”上的报告.香港1999

8. 德语的师资培训如何面向21世纪.《中国德语教学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9. 实习——外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同济教育研究》2001年4期

10. 现代德语词场分析.《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7期

11. 初到德国.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12. 大学德语阅读教程.(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3. 大学德语四级考试大纲及样题.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4. 大学德语四级考试试卷题解和指导. (主编) 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15. 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全国联考德语考试大纲.(非德语专业),(第二作者) 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16. 对国外第三语言研究的初步探讨. (第二作者)《跨文化交流》2002年11期,

17. 德语作为第二外语的语音教学. (第二作者)《跨文化交流》2002年12期

18. 结合中国学生特点进行德语教学. (第二作者)《同济教育研究》2002年4期

19. 文化在大学德语教学中的应用.《跨文化交流》2003年5期

20. *德语作为外语的教学法——以上海同济大学为例. 德国Stauffenburg 出版社 2003

21. 论大学德语二外课英语导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二作者)《跨文化交流》2003年10期

22. 东德经济的转型. (第二作者)《跨文化交流》2003年11期

23. 新编大学德语教程. (第三册副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24. 新编大学德语教程. (第三册教师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25. 中德酒文化对比. 《中德跨文化交际新论》.2007

26. 大学德语教学内容中的交际因素研究.《外语教学》.28/2007

27. 大学德语四级考试真题与解析. 同济大学出版社. 1/2007

28. 全新大学德语四六级考试指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年.

29. 大学德语四六级考试大纲.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年.

 

沈承福

1. 科技德语常用词汇——3000.(参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 条件句的几种形式.《德语学习》1982年4期

3. 收受人被动态与功能动词结构被动态.《德语学习》1985年1期

4. 联邦德国高等学校略影.《外国教育动态》1985年2期

5. 外国人眼中的联邦德国.《联邦德国研究》1990年4期

6. 民主德国社会福利政策一瞥.《民主德国研究》1990年1期

7. 哥特式建筑珍品.《联邦德国研究》1990年3期

8. 漫话柏林与柏林墙.《联邦德国研究》1990年1期

9. 德语在奔向全球.《联邦德国研究》1990年3期

10. 新纳粹分子在行动.《联邦德国研究》1991年2期

11. 德国东部的五个新联邦.《联邦德国研究》1991年1期

12. 当代德国人.《联邦德国研究》1992年1期

13. 德语在欧洲作为第二外语. (参编)《上海教育报》1992年12月

14. 德语常用词汇.(参编)高教出版社

15. 科技德语阅读手册.(参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16. 德语阅读(理工科硕士研究生用).(参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沈景云

1. 德汉词典.(参编)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2. 基础德语教材的教学语法分析.《同济教学研究》1991年2期

3. 与“手”相关代词汉德成语和惯用语译义之比较.《同济大学学报》1992年2期

 

施显松

1. 关于史学客观性的思考——从德国学者容克《史学中的真理》一文谈起. 《研究生科学研究文萃》 开明出版社 1999

2. 评卡夫卡的《法的门前》.《德语学习》2000年2期

3. 从海塞和穆齐尔的两部作品看德国发展小说.《外语研究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 新世纪的随想.《散文》2000年8期

5. 博托·施特劳斯译作三篇.《外国文艺》2000年6期

6. 借助表格掌握德语并列连词. 《德语学习》2002年1期

7. 穆齐尔译作两篇.《外国文艺》2002年第2期

8. 德语代词es 的用法. 《德语学习》, 2003第3期

9. 天国之死——茨威格在巴西的最后日子

10. 艺术的真谛在于它隐含的痛.《外国文艺》2004年3期

11. 余下的不说.《外国文艺》2004年3期

12. 没有声音的对话——评Peter Bichsel短篇小说《女儿》.《德语学习》2005年1期

13. 从德语俗语 Schwein haben 看德语词汇习得的文化盲点. 《中德文化交际论从》(第二辑 顾士渊主编)

14. 论穆西尔作品中双重状态. 第12届中国德语文学年会杭州学术研讨会报告

15. 文学的功能在《生死朗读》中不同人物的意义. “德语小说〈朗读者〉研讨会报告, 德国总领馆文化处与同济大学德语系联合举办. 2006年6月

16. 智谋. (瑞士 H.V. Senger著,参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17. 穆西尔母题研究.《外语教学》2006年专刊. 2006年9月

18. 捕捉理性之外的瞬间——论穆西尔的《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第二期

19. 如何用德语说“不”. 《德语学习》2007年第3期

20. 于不可言传之处的语言——评《学生特尔莱斯困惑》的叙述特色. 中德视野下的现代化日尔曼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 2007年5月

21. 抹平理性与感觉的鸿沟——评《学生特尔莱斯困惑》的孤独母题. 亚洲视野下的日尔曼文化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7年9月

22. 从schwein haben看德语词汇习得中的盲点. 《中德跨文化交际新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23. 穆西尔《学生特尔莱斯德困惑》另一状态. 《奥地利现代文学研究——第12届德语文学研究会论文集》.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24. 穆西尔小说《特尔莱斯》电影版与文学版本的比较性研究. 《文学之路》第九卷. 德国Verlag Königshausen &. Neumann GmbH出版社. 2007

25. 跨越沉重与焦虑--德国文坛新生代作家群像之管窥. 《同济报》. 2008年5月

26. 从德国图书奖解读德国文学的新风向. 《外国文学动态》. 2008第6期

27. 《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译著.罗伯特·穆西尔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年9月

28. 打开理性的窗户-穆西尔小说—评《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 《文景》.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12期

29. 奇怪的女人. 《外国文艺》. 2010年第4期.

30. 赫塔•米勒作品——红花与棍棒. 《外国文艺》. 2010年第4期.

31. 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诗意和解-试论文学在施林克小说《朗读者》中的仪式化作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0年第6期.

32. 《(大学德语)写作》.(第一作者)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1年1月

 

司徒树坚

1. 剖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后期的立场观点.《德国史研究论文汇编》山东人民出版社

2. 初论魏玛共和国的性质.《历史研究通讯》1994年5期

 

宋健飞

1. 印度儿童文学的发展及现状.《外国儿童文学研究》1985年2期

2. 中国外语教学之我见.(翻译)《外语语文教学》1985年2期

3. 装笑的人.(翻译)《人间》1985年12期

4. 不必总要鱼子酱.(参译)河南人民出版社

5. 德洛姆布什一家.〈33集电视连续剧〉(翻译)重庆电视台1992年译制

6. 齐美尔、胡塞尔、舍勒散论.(翻译)北大出版社《东西方文化评论》1992年4辑

7. 俄语教程.(翻译)台湾中央图书出版社

8. 烛光摇曳.(翻译)《世界儿童》1994年4期

9. 联邦德国教科研部亚洲方案.(参编)《联邦德国研究》1995年4期

10. 玩世箴言.(翻译)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6

11. 大学德语四级词汇精解与应试.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1996年

12. 联邦德国高等教育现状综述.(参编)《联邦德国研究》1996年3期

13. 文学无国界.(翻译)三联出版社《伯尔文论》专集

14. 责任与命令.(翻译)三联出版社《伯尔文论》专集

15. 写作的风险.(翻译)三联出版社《伯尔文论》专集

16. 德政府决定在职教改革中推出“青工小证书”.《联邦德国研究》1997年3期

17. *中国驻德国使馆教育处简介.(汉德对照) 驻德使馆1998年印制使用

18. 德国母亲和她的儿童空中桥梁.《德国研究》2000年2期

19. 一个流亡部落的回归.(翻译)《外国文艺》2000年3期

20. 口译教学的分项训练方法.《国外外语教学》2000年4期

21. 汉斯·迈耶与他的“重见中国”.《同济大学学报》 2001年1期

22. 探索真理的百岁老人.《德国研究》2001年2期

23. 语言之年话德语.《德国研究》2001年4期

24. 大学德语四级考试应试指南.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1

25.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追忆汉斯·迈耶.《德国研究》2001年8期

26. 谋职准备篇.《上海教育》2002年3期

27. 衣食住行在德国.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8. 德语文坛上的幻影与精灵 《文汇报》2003年5月23日

29. 低音提琴.(参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年

30. 夏先生的故事 (翻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年

31. 鲁道夫·奥格斯坦和他的《明镜》周刊.(第二作者)《德国研究》2003年第2期

32. 德语专业口译课与学生综合能力训练.《同济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33. 文明的共存还是文明的冲突?(第二作者)《德国研究》2004年第1期

34. 玩世箴言.(译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35. 从德语教科书的变迁看德国妇女解放运动.(第二作者)《中华学术论坛》 2004年第9期

36. 气味的推演 — 命运与叙事的逻辑.(第二作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日尔曼学论文集》2004

37. 德国文凭亦有假.《德国研究》 2004年第4期

38. 文坛才女斗士 — 耶利内克.《外国文艺》 2005年1期

39. 作为能指的气味 —— 对聚斯金德《香水》的一种解读.《外语研究》2005年1期

40. 一则干劲十足的故事(翻译·诺奖作家作品)《外国文艺》2005年第4期

41. 给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祷告.(译著·诺奖作家作品)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42. 安格拉·默克尔—德国政坛的奇迹.《德国研究》2005年第3期

43. 知耻后勇 面向未来.《德国研究》2005年第4期

44. 她能重振德国经济吗 — 东部来的女总理.《上海证券报·书评》2006年1月9 日

45. 诺奖得主格拉斯遭遇严重信誉危机.《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9月1日

46. 格拉斯,艰难的“最后舞蹈”.《新京报》 2006年9月8 日

47. 德国电视一台采访格拉斯. (翻译)《南方周末》 2006年8 月

48. 剥洋葱. (格拉斯回忆录节选翻译)《南方周末》2006年9月

49. 德国高校学制改革综述 《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2期

50. 德汉文学互译问题探析. 《中国翻译》. 2007年第4期

51. 幸存于幸存之中. 《当代外国文学》. 2007年第4期

52. 译者、策略、译文:试论翻译批评应观照的对象.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

53. 当代德国大学学费制的历史与现状. 《全球教育展望》. 2007年第12期

54. 谈文化特色表达的迻译. 歌德学院“纵横填字迷”汉德文学互译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7年6月

55. 论文学翻译的难题. 亚洲视野下日尔曼学作为文化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7年9月

56. 细节决定译文的成功与否. 穿越词语与回忆 2008“字谜”文学比赛翻译研讨会. 2008年5月

57. 从《新来的厨师》到《魔妇》. 《外国文学动态》2008年第 3 期

58. 译事趣谈. 《文汇报》2008年8月3日

59. 语境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 中德翻译研讨会报告. 中国上海.2009年5月

60.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会公益广告翻译的跨文化视角分析. “城市文明:交际与媒体”德中日耳曼学者北京学术研讨会报告. 中国北京.2009年9月

61. 翻译理论与实践之关系. “‘中国日耳曼学六十周年:传统与创新’学术研讨会暨上外德语语言文学博士点建立十周年纪念”报告. 中国上海.2009年12月

62. 从功能对等的视角看文学翻译的跨文化问题. 《国际视野中德语作为外语的新动态及发展趋势》. 德国慕尼黑Iudicium出版社.2009年

63. 谜一样的童话. 《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第三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64. 童话(歌德著•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65. 标题与标语广告翻译的跨文化思考. 中德翻译研讨会. 2010年5月.

66. 从跨文化视角探析 上海世博会标语广告的翻译. 《东方翻译》. 2010年第 3 期.

67. 逃向死亡的流亡. 《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第四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年10月.

68. 从低地到巅峰- 赫塔 米勒的文学之路. 《外国文艺》. 2010年第1期.

69. 赤足二月. 《外国文艺》. 2010年第1期. 2010年2月.

70. 在我们德国. 《外国文艺》. 2010年第1期. 2010年2月.

71. 罗马一日. 《外国文艺》. 2010年第4期. 2010年10月.

72. 考克上校. 《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第四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年10月.

73. 从跨文化视角看文学翻译传达异域文化的可能性. 2011国际洪堡学者大会“语言、文化与环保”. 2011年9月

74. 《格林词语》: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 (第一作者)《译林》. 2011年第5期

75. 浅谈情景法在口译教学中的尝试. 同济教育研究. 2011年第2期

 

Michael Szurawitzki

Schriftenverzeichnis:

http://www.szurawitzki.de/Publikation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