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晚,德语系陶卓老师为外国语学院的师生开展了线上学术讲座:“中德非遗介绍与赏析”。该活动为外国语学院“五一”同文学术抗疫系列讲座之一。报告人陶卓老师目前是“中德人文交流”公众号“非遗——交流互鉴的瑰宝”系列的专栏作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
讲座开始后,陶老师首先请同学们以互动批注的形式选出自己所认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向大家正式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并指出其与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世界记忆遗产的区别。
接着,陶老师分别介绍了中国和德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截至2020年12月,共有42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4项,亟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优秀实践名册1项。此外,国务院还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21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557个代表性项目入选。根据各级政府和单位的申报情况,我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成了十个类别:①民间文学;②传统音乐;③传统舞蹈;④传统戏剧;⑤曲艺;⑥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⑦传统美术;⑧传统技艺;⑨传统医药;⑩民俗。
陶老师选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项目进行了介绍,并播放了央视综艺频道《文化十分》栏目关于格萨尔的一期节目,展示了“让文化的种子在年轻人心中生根发芽”的意义和途径。
目前德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共计5项。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4项,优秀实践名册1项。德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计121项,其中有12项为示范项目(Modellprogramme)。德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五个类别:①音乐(Musik)、(肢体)语言及表演艺术((Körper-)Sprache & Darstellende Kunst);②风俗节日(Bräuche und Feste im Jahreslauf);③人与自然(Mensch und Natur);④手工艺(Handwerk);⑤集体生活(Leben in Gemeinschaft)。
展示德国非遗项目时,陶老师先让研究生王楠同学作简要介绍,然后进行进一步解说,并辅以生动的德语原版视频,使同学们获得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在介绍德国的非遗项目时,陶老师将其与中国类似的项目进行了比较说明,如德国的猎鹰训练术和我国新疆哈萨克族的猎鹰猎犬训练、德国蓝印花布和我国蓝印花布的区别等。
陶卓老师的讲座内容丰富有趣、展现形式多样,激发了同学们对中德非遗项目的兴趣,增进了同学们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报告之后,陶老师就游客与教科文组织对文化遗产不同的关注点,对外翻译和传播中需要注意的方面等问题作了简要回答。最后,陶老师鼓励大家作为青年人应积极投身于中外文明的交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