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陈壮鹰教授做客同济高等讲堂
作者:  发表时间:2023-05-02  阅读次数:

        2023426(周三)晚,外国语学院成功主办了同济大学高等讲堂“永恒的魅力——德语经典诗歌撷粹”。本次讲座的报告人为德语语言文学专家、博士生导师陈壮鹰教授。陈教授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德语系主任(二级学院)以及(教育部备案)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同时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指委德语专业分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和CSSCI期刊《德国研究》的编委。讲座由德语系主任伍慧萍教授主持,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全校各专业的德语文学爱好者以及德语系的师生认真聆听并积极参与了互动。

ECB9

10E32

首先,陈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德语诗歌的基本特征及历史流变。德语诗歌最初并无规律,后来才趋于规整。另外,德语诗歌朗诵时的韵律取决于轻重音,而非字词的长度,这一点与拉丁语诗歌有所不同。公元四世纪罗马帝国灭亡后,德语诗歌多以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等为主题,以英雄史诗的形式出现,有些类似古希腊神话。九世纪到十三世纪,出现了骑士诗歌与宫廷恋歌。因为当时的主要军事力量是骑士,宫廷恋歌则是变相歌颂女主人对爱情的忠贞。不过,随着骑士阶层的没落,诗歌也转而歌颂普通人之间的爱情。巴洛克时期的诗歌修辞丰富,用词华丽。文艺复兴以及启蒙运动时期,一切创作都紧紧围绕着“人”,强调人随着对世界认知的不断进步,终于摆脱了上帝的束缚。启蒙运动之后是时间短暂的狂飙突进运动,代表作家多为年轻人,诗歌主题则是“反权威”、“天才”和“自由”,如体现了大无畏反叛精神的《普罗米修斯》。魏玛古典主义时期,德国文学登峰造极,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浪漫主义时期和古典主义的相同之处是对现实的不满。但古典主义将目光投向过去,歌颂古希腊罗马神话中人神一家的和谐世界;而浪漫主义则将目光投向远方,充满对未来的希冀,其标志是象征神秘的蓝色花朵和象征远方的邮政马车及号角。毕德迈耶尔时期,诗人描述的都是日常小事,目的是逃避现实世界中激烈的冲突。自然主义流派诗人不加美化地呈现自然原本的样子,令现实显得直观而残酷。现实主义诗歌所表达的则是经过美化的现实,是诗人眼里的现实。

       讲座的第二部分,陈教授介绍了德语诗歌的韵律与类型。德语诗歌的音节重复有一定的规律,且与中文诗歌一样重押韵,包括单一韵(aaaa)、两行转韵(aabb)、交替韵(abab)、包围韵(abba)、行内韵等。德国诗歌的类型也很丰富,比如根据种类划分的十四行诗,根据内容划分的叙事谣曲等。

接着,陈教授带领大家欣赏了六首不同时期的德语诗歌。第一首是他自己翻译的巴洛克时期诗歌《世界》。该诗运用了大量排比句以及比拟手法,描写世界的虚幻本质,告诫人们不要沉溺于声色犬马,应将宗教信仰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其背景是巴洛克时期战争和瘟疫的横行让许多人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只能皈依于上帝。第二首诗是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的代表作《如果爱情虚无缥缈》。该诗运用夸张手法,把爱情带给人的既甜蜜又痛苦的矛盾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第三首诗是他自己翻译的安德烈亚斯·格吕菲乌斯的《祖国之泪》。诗中,“城楼”与“火光熊熊”代表世俗政权被毁,“教堂被毁”代表宗教政权覆灭,作者特意设计了三个“六年”,因为数字“六”在基督教中代表撒旦。第四首诗是歌德的叙事谣曲《魔王》。陈教授为我们播放了诗歌中文版的朗读音频,并亲自示范了德语版。陈教授指出,父亲的声音要处理得沉稳,魔王的声音则要充满诱惑。第五首诗是席勒的《哭词》,该诗是古典诗歌的典范。最后一首诗是海涅的《洛勒莱》。该诗将堂妹比作塞壬女妖,表达了作者对其的爱而不得。赏析完毕,陈教授还带大家欣赏了由著名作曲家弗里德里希·西尔歇尔谱曲的民歌版《洛勒莱》。

最后,陈教授精彩的报告在与师生的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

117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