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讲座回顾:弗里德里希·戈特利布·克洛普施托克(1724-1803) 与德国现代文学的双重诞生
作者:  发表时间:2024-10-23  阅读次数:


20241021日(星期一),题为弗里德里希·戈特利布·洛普施托克1724-1803)与德国现代文学的双重诞的学术讲座在同济大学德文图书馆二楼报告厅举行,旨在纪念这位伟大的德意志诗人诞辰300周年。本次讲座由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与同济大学德文图书馆共同举办,吴建广教授主持,雅各布教授(Prof. Dr. Joachim Jacob)主讲,后者任职于德国吉森大学(Justus-Liebig-Universität Gießen)德语语言文学学院,讲座吸引了众多师生积极参与,雅各布教授的学生、上海大学德语教师房春光全程参与了此次学术交流活动。

讲座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雅各布教授呈现了克洛普施托克(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的生平背景及其在18世纪德语文学中的特殊地位。克洛普施托克因其代表作《救世主》(Der Messias)一举成名,他的宗教史诗在内容上再现了其宗教信仰,在形式上开辟了德语文学的新局面。雅各布教授强调,克洛普施托克开创了一种情感丰沛的德语文学风格,赋予诗歌独特的表现力;他打破了德语诗歌中押韵和重音交替的传统规则,迻用古希腊、罗马史诗格律,为德语诗歌创造了六音步诗体,为德语文学开拓了更大的语言空间。这种崭新的语言风格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提升了文学表达的深度,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通过对《溜冰》(Der Eislauf)和《玫瑰花带》(Das Rosenband)两首诗的解释,雅各布教授强调了克洛普施托克在语言创新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突破,将溜冰主题引入诗学是克氏文学创作的另一引人注目的地方。他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诗歌语言的韵律节奏相结合,使其作品不仅成为一代经典,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此外,克洛普施托克也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他的书信风格独特而富有创意,与妻子梅·莫勒(Meta Moller)的书信交流尤为精彩。最后,克洛普施托克之所以被称为德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不仅因为他在语言和形式上的革新,还因为他以专职作家的身份开启了现代文学创作的道路。他的文学理念影响了包括歌德在内的后代作家,并通过作品确立了文学书写中个人情感的合法性。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雅各布教授聚焦克洛普施托克对德国现代文学双重生所产生的推动作用。所双重诞生,指的是1900年前后德国的古典现代主义施蒂凡·奥尔格(Stefan George)就是其中一位关键的抒情诗人,他的作品与克洛普施托克有着显著的相似性,尤其是在语言与诗歌形式上的创新上。格奥尔格不仅从法国象征派诗人如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兰波(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等人那里汲取灵感,并且也像克洛普施托克一样致力于通过语言革新来提升德国文学的品味。他与克氏的区别在于,他不是从宗教的角度出发,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大自然和人类本质的诗意表达。格奥尔格非常重视诗歌的视觉呈现,甚至为自己的作品设计了独特的字体和排版方式,这与克洛普施托克对语言形态的重视遥相呼应。雅各布教授进一步提到了格奥尔格的诗作《奎德林堡》(Quedlinburg),其中隐约提到了克洛普施托克,并通过对宗教和自然的描写,暗示了对克氏遗产的回归和重新诠释。格奥尔格将克氏的宗教诗歌带回了自然世界,表明了文学与大自然、语言之间深刻的联系。

讲座结束后,吴建广教授高度评价了雅各布教授对克洛普施托克诗学研究的重要贡献,称其令人信服地展示了克洛普施托克在德意志文学发展中的独特地位与影响力。吴教授特别指出,雅各布教授揭示了克洛普施托克诗学创作与德意志文学的普遍关系,还对克氏的一些诗歌文本进行具体解释;指出克氏也继承了路德传统,为德语的统一性和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现场的师生围绕克洛普施托克与其同时代作家的异同,克洛普施托克的宗教特征与启蒙运动之间的张力,以及诗歌中具体词句及其翻译的深层含义等问题展开了探讨。整个提问环节气氛热烈,学术交流十分活跃,讲座在浓厚的思辨氛围中圆满结束。